在奋进拼搏中书写美好人生 | |||
|
|||
在奋进拼搏中书写美好人生
淄博市档案馆馆长 王允永
明代·文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儿子)在《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他续写的《今日歌》中说“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还在《昨日谣》中说到“昨日会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这些诗句言浅意深,我认为其核心意思就是启示我们:第一,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也就是说人生是有“长度”的;第二,要立足在今日,行动在当下,立志做一个有理想、有精神、善学习、能吃苦、有追求的人,把每一件经手的事情当做当前的“此事”乃至“万事”,用拼搏奋进的行动在人生“长度”既定的情况下努力去开拓人生的“宽度”,增加人生的“厚度”和“高度”,去书写造就更加美好辉煌的人生。与大家谈五点体会,请批评指正。 第一,人的一生就要树立远大的奋斗理想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都不容易,都是想有所作为的。尤其是像我们踏入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绝对不单单是为 “养家糊口”而踏入机关门来“打酱油”、当“撞钟和尚”的,而是要成就一番事业,是用手中的权力和责任造福老百姓,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有意义的人,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理想。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我们日常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都离不开理想。理想是人们追求完美人生的定海神针,理想是通达人生终极的指路航标。正如诗人流沙河说的“平凡的人因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 ‘大写的人’。”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非常可怕,“英雄失去理想,褪作庸人;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或者是目光短浅,得过且过,撞钟混日子,那就是尸位素餐、行尸走肉,甚至是世间的废物,这样的一生必定是碌碌无为的一生,不但不会为社会创造价值,甚至会贻害社会。 远大的奋斗理想会转化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对本职工作的不懈进取,对高尚情操的笃定坚持,在艰难险阻面前的勇于担当。就会成就大人生,做出大贡献。明朝王阳明自幼志存高远,读私塾时就抱定“做一个圣贤人”的人生目标,科场失意、遭刘瑾迫害贬谪龙场,都没有动摇他的理想,正是这坚定的理想,才有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龙场悟道、才有了“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才有了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是在远大奋斗理想的引领下而成就伟大革命事业的。毛泽东在16岁离家求学前,将一张纸条夹在父亲的账簿中,信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定下了自己的奋斗理想。他17岁时,又给自己起笔名 “子任”,立定“以天下为己任”“不惜己身而为国家”的远大理想,下决心做救国的“奇杰”,不做“金玉其外、不学无术、专为自己而生活的小人”。周恩来在14岁时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理想,16岁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19岁东渡日本求学前,又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立定了为“中华腾飞世界”而终身奋斗的志向。邓小平说,“我十八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正是基于“把革命干成功”的伟大理想,他23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25岁领导广西百色起义,建立了红七军,从1956年起就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管是“三起”还是“三落”,一生“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把“为中华民族独立、繁荣、振兴和中国人民解放、自由、幸福,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辉煌目标。”邓小平的名言就是“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热爱祖国和人民,是邓小平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 对于我们档案系统党员干部来说,树立远大的奋斗理想无论是对我们档案事业发展,还是对我们干部自身成长进步,都是至为重要的。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继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背景下,我们档案工作将面临更多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想一想自己的奋斗理想,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规划,要把自己的奋斗理想和人生规划与岗位职责和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去思考去谋划。当你在成就了档案事业辉煌的同时,也就成就自己,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比如说,我们现在面临着全省档案馆(室)业务建设评价、国家“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中国(淄博)陶瓷琉璃档案馆筹建、区县“国家级示范数字档案馆”创建等几项中长期重点重大攻坚任务,希望全馆同志能紧紧靠上去、冲上去,强化“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工作理念,强化“大抓落实、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强化“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工作追求,以“有解”思维破解各种难题,树立各项业务工作争创全省第一、业内极致的奋斗理想,“乘上理想之马,挥鞭躬身启程。”为推动档案事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 第二,人的一生就要树立不懈的奋斗精神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人们人格品质、内在气质和处事风格的集中展示,所谓“相由心生”,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就展现什么样的风貌。精神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感召,是一种财富。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无精神不立,人无精神不强,人一旦失去精神,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没有精神的人肯定是个无为的人。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的潜力,有了精神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精神,自然可以“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去年年底,我市桓台县档案馆馆长于克诲同志被国家人社部、国家档案局表彰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于克诲同志能够荣膺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档案系统的最高荣誉,绝不是偶然的。克诲同志于1995年至1998年,作为山东省第一批援藏干部到昂仁县工作三年,在那极其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下,他实现了从严实践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援藏精神,到将这援藏精神成为终身追求的人格升华,使援藏精神成为他鲜亮的人生底色。正是在援藏精神的引领带动下,他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始终不懈奋斗、勇于担当,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使桓台县档案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 同样,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和支柱,没有精神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懦弱的民族,拥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是可以战胜任何艰难困苦、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民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4亿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义无反顾、勇敢逆行、日夜奋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广大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服务者等坚守岗位、日夜值守……,生动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深刻诠释了中国人民磅礴伟大的民族精神。 关于这场战“疫”中所展现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理论界已经展开总结提炼,许多文章也已见诸于报端。但无论从哪些角度去总结概括,无论用什么语言表达阐述,我认为,其核心和本质都少不了这三种精神,那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的爱岗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精神。党政军民学无不如此,东西南北中概莫能外。 对于我们档案系统的党员干部来说,尤其需要有始终如一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精神。爱岗敬业、敬终如始,是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最高追求,是我们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精神支柱。我们所立足的档案工作岗位非常平凡普通,我们所从事的业务工作非常单一枯燥。在大多数人终其一生的职业生涯中,像医务工作者那样奋战于抗疫第一线的急难任务少,像战士一样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的险重机会少。但是没有“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机会,缺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岗位就卑微,并不代表着我们职业价值就渺小。只要我们充分发扬立足本职、干好本职的爱岗敬业精神,只要我们坚决恪守担当有为的职业道德精神,保持永远奋斗的精神状态,倾心尽力、倾尽所能、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地去担当起“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就会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我们的工作付出就会得到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认可,我们的工作业绩就会更好彰显我们的人生价值。如果像陈为人、刘义权、于克诲等先模人物那样干出档案工作大天地,历史的记录簿上一定会有我们浓重的一笔,党和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我们在退休之后回忆时,也不枉一生,足慰平生。 第三,人的一生就要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 一个人要想走得更远,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读书学习。书籍是一盏铮亮的明灯,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书籍是一双洁白的翅膀,能够带领我们走向云海深处;书籍是一叶坚固的小舟,可以驶载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宋朝赵恒在《劝学诗》中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他用浅显直白、世俗功利的语言写出了读书学习的好处。英国的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用精辟到位、科学严谨的笔触点出了读书学习的价值。遍观古今中外、先贤哲人无不推崇读书学习,个人的“修齐治平”离不开读书学习,一个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也离不开读书学习。 读书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日打鱼,两日晒网”,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毛泽东有句名言,就是“三日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有成就的人无不是“终身学习”践行者。 毛泽东一生都在坚持读书学习。毛泽东去世后,在中南海住处留存的藏书达1万余种,近10万册。他的这些书目前都珍藏在中央档案馆。他在一些书中留下了很多批注和圈画。他读而未藏,以及读过藏过但后来丢失的书籍,更不知几何。从1960年起,毛泽东年事已高,他就让工作人员把一些经典书籍印成大字本来读。1972年,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毛泽东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1975年,他眼睛不好,还专门请一位大学老师给他念书。逝世前,毛泽东已经说不出话来,但脑子清醒,仍然坚持看书。去世当天,他看的是《容斋随笔》和刚刚编译出版的日本《三木武夫及其政见》。毛泽东于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根据病历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都插满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用时2小时50分钟。 我还读到过一个国外关于“拿破仑的孙子”的故事。从小在福利院长大的美国人詹姆斯·亨利,长得又矮又丑,自信心不强,说话还带着法语腔。他的一个好朋友告诉他说,我在有本杂志上读到说你是拿破仑的孙子,并且你的性格、为人做事、行事风格与拿破仑一样。对此,亨利就认为自己是拿破仑的孙子了,他树立起人生信心,日夜发奋读书学习,开始正确地对待人生,正确面对自己的缺点、弱点,通过读书学习不断的校正自己,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他自己总结起来说,“我从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找到‘难’这个字,发奋读书学习的收获和成就感,使我自己觉得什么事情都难不过我。”他的这一切都是在不断学习中获得的,学习能够优化生命。 世上如果有一件事最难做,最不容易做好,但只要付出巨大努力和代价就能注定做好的就是学习。学习必须用整个生命去完成。学习能够使人获得文化知识,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摆脱愚昧无知,提高做人的品质和素养,帮助人走出艰难困苦的人生低谷,踏上前途光明的坦途,使生命在知识的熔炉中得到升华。 学习只有一条正道可走,那就是勤奋刻苦、坚韧用工,这条路是通向成功的唯一捷径。走到最后,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比较、相互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人,必定是持之以恒永远坚持学习的人。 同样是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学习还有境界高下的不同,成效优劣之分野。古人讲,“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这是讲的学习书法。现在仔细分析我们档案馆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技能的学习,确有一些党员干部达到了“妙在心手”的境界,不管身处哪个岗位,从事何种业务,都不受外在环境的拘囿限制,能够迅速投入工作,“拿得起、放得下”,干得如鱼得水,风生水起、“游刃有余”。而有的党员干部常年在一个岗位工作,却对本岗位业务工作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常昏昏然、答非所问。大多时候是处在“游刃无余”、勉强应付的境地。这种情况的存在主要是,一方面学习的态度不端正,不把钻研业务、精细工作当回事,我们绝大多数干部进入档案馆一干就是一辈子,不去钻研学习业务,不仅会耽误自己成长进步,还会影响到我们事业的发展,尤不可取。另一方面学习的方法路径不对头,存在问题。希望同志们在不断的反思中改进自己的学习,优化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和方法。 第四,人的一生就要有点吃苦耐劳的精神 常言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甘于吃苦、善于吃苦、勤于吃苦的人。清朝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之所以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徽商代表人物,是因为从小吃了常人没吃过的苦。周村大染坊的陈六子为何能十五岁就接管染布厂,也是因为他肯吃苦。我们沂源县荣膺“时代楷模”的朱彦夫,原本不识字,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靠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历时七年,翻烂了三本字典,用滴滴鲜血写出了两部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男儿无悔》,他吃过多少苦? 与他们相比,我们档案馆的党员干部真的是处在“舒适区”。我们的付出和他们的付出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真正展现自己的价值,没有一点吃苦精神,是绝对不行的。对于我们档案干部来说,尤其要牢固树立吃苦耐劳精神,要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要有一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恒心。 首先,要有“肯于吃苦”的境界。“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我们的干部,在档案馆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经历急难险重任务少、处置突发事件少,在大风大浪中经受的考验少,多数由“温室内的花草”变成了“温水里的青蛙”,工作阅历和历练单一,视野狭窄,工作思路不够开阔,综合协调、参谋决策、综合研判、认识问题和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欠缺,要想承担更大的责任、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就要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安于现状,坐在办公室里图享受,而是要时刻怀揣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多想一想自己是否胜任本职工作,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日常工作比较繁琐杂乱,但是一定要多挤时间、多找机会来学习锻炼。要主动走出“舒适区”,主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加强调研,掌握实情、解决问题,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要有“善于吃苦”的精神。古人云“不怕苦,就只吃苦半辈子;怕吃苦,就要吃苦一辈子。”要秉承和坚守“苦中有作为、累中有提高”的信念,工作中不能嫌脏怕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决不能畏缩不前、犹豫徘徊,应当积极想办法,多请示、多汇报、多商量,集思广益,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做到吃苦耐劳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发散思维,开拓创新。吃苦耐劳并不是盲目的蛮干,工作中仅有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预判力,要适应新的形势及时充实和更新业务知识,要深入研究加强和创新档案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再者,要善于“转苦为甜”。否极泰来,苦到极致便是甜。吃苦实际上是也是暗含着一种危机意识,不吃苦,永远见不着危。通过吃苦意识到危机,我们必然会有所行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有所准备。而成功的机遇机会往往是恩赐于有所准备并且有充分准备的人。比如,这场世界石油危机,正是为中国准备的。目前,沙特和俄罗斯的石油增产、降价,石油价格下跌了30%,我国是世界上第一石油进口国。据有关报道,我国有84艘30万吨级的油轮正万帆竞发驶向中东抢石油。试问,这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正在苦心积虑的抗击疫情之时,哪有心思抢石油,若不是中国早有准备,装备了这些油轮,我们能去抢石油?若不是我们勇于牺牲、敢于封城,抢得疫情防控的先机,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安全绿岛,哪能腾出手来抢石油。这些都是苦心积虑、见危知机、见微知著的结果。再如诸葛亮,当其躬耕南阳之际,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却隐居山野,无处施展抱负;本是飞天之龙却卧居茅庐,无法显现真身,“千古人龙”静待十年的内心苦痛当非一般人所能体尝。但是诸葛亮深知苦苦的等待中蕴含着机遇。果不其然,当其以苦为乐,“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之时,伯乐终于到了,他抓住机会,终于得以成就“功盖分三国”之伟大功绩,成为中国老百姓“智慧”的化身。希望我们档案馆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耐得了苦的毅力和坚韧,都有苦中见危知机、转危为机的能力,不断去成就事业,成长自己。 第五,人的一生就要有持之以恒的追求 一个人一辈子一定要有追求,一定要追求人生最完美的结果。完美结果是一个人学习奋斗追求的终极目标。过去都讲究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中国传统读书人普遍遵从“学而优则仕”“致仕则著书立说”的传统,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抱负。官方正史和稗官野史记述而流传后世的事例不可胜数。桓台以王渔洋为代表的新城王氏家族和周村以毕自严为代表的淄西毕氏家族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 新城王氏家族,历经三百年的辉煌,出进士30名,举人52名,出了7名尚书,出仕为官者多达百余人,清正自守,忠勤报国,被誉为“齐鲁第一进士家族”。其家族最杰出的代表王渔洋官至刑部尚书,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清史稿》称其为“一代正宗”。现在我们在王渔洋故居可以看到明嘉靖皇帝手书的“忠勤可悯”,清康熙皇帝题写的“清慎勤”,乾隆皇帝手书“一代正宗”等,都是对王氏家族和王氏族人的历史褒奖。 以毕自严为代表的周村淄西毕氏家族,自毕自严起,先后出过进士11名,举人40多名,出了2名尚书,共计得到万历、天启、崇祯三代皇帝封赠、褒奖圣旨33道。毕氏家族的祖训“守前谟、不居间、不放债、不攻煤井,愿后世,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影响深远。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结果是正向的、正能量的,则他的家人、朋友、身边的人,多数为正向的,否则就是相反。一个人的正向会带给一个家庭、一个村、一个区域的正向,王渔洋家族、毕自严家族,耕读传家、读书入仕的家风,影响了整个济南以东广大地区的家家户户,形成了一个区域家家向王氏、毕氏家族学习的风潮。这一切的荣耀都是王氏、毕氏族人一代代追求最完美的人生目标的积累,而带动形成的社会风气则是水到渠成、自然天然。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当然,还有的人是在人生道路的追求上并不是起于“善始”,但是,由于其在历经变故曲折、饱经世事沧桑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追求,坚定前行,笃行不已,盖棺论定后,后人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较为正面中肯的评价,得以“善终”。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王铎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明末重臣王铎,天启二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礼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崇祯十七年国变前夕,升任北京礼部尚书,未到任时李自成攻克北京,遂避难于苏州浒墅。南明政权建立后,王铎任东阁大学士、内阁次辅。清军兵临江宁(南京)时,留守的王铎与钱谦益等文武大臣献城投降,并接受清廷任命任礼部侍郎,成为了世人不齿的“贰臣”。背负“贰臣”骂名的王铎为消解愧疚之心和耻辱感,重新规划人生,对人说“他日得以诗文书法传,是亦不愧前人”,去追求不朽的文艺声名,其诗歌、书画、鉴定等在当时有着极高的地位,其中尤以书法成就为最高,他每日临帖逾万字,终年不止,世称“神笔王铎”,与董其昌齐名,时有“南董北王”之称。其书法传入日本后,被誉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日本人称王铎为“后王胜先王(王羲之)”。王铎以后世公认的极高艺术成就,实现了自己以 “诗文书法传”的人生目标,实现了不完美人生的完美。其人生经历亦值得我们每一名同志去深思。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 新的蓝图激励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新的征程需要我们开拓进取、拼搏奋进,让我们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继续前行,牢记档案人“为国守史、为党管档、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美好人生,助力淄博凤凰涅槃加速崛起,更好展现我们的职业价值、人生价值。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