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档案局与山东大学联合招收文秘与档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班、专科班学员的通知 | |||
|
|||
市档案局与山东大学联合招收文秘与档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专业本科班、专科班学员的通知 (淄档发[2008]13号) 各区县档案局、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市城建档案馆、市直各部门、各大企业、高等院校: 为提高全市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掌握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复合型高级文秘与档案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山东大学、淄博市档案局决定2008年在淄博学区(市档案局教学点)招收网络教育文秘与档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专科班学员(具体事宜见招生简章)。文秘与档案毕业生适合到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部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档案管理、行政管理、文秘工作和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可从事新闻、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社会需求较旺,就业前景乐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文化宣传部门、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广电影视、新闻出版、计算机信息、网络动漫、旅游管理、体育休闲产业、文化产品进出口管理、文化金融业(文化投资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人才,就业空间十分巨大。这两个专业还特别适合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可为部队官兵的转业安置创造较大的空间。望有关单位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好招生报名工作。 附:山东大学档案文秘专业专科班、本科班淄博学区(市档案局教学点)2008年招生简章 淄博市档案局 2008年4月2日 山东大学文秘与档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专科班 淄博学区(市档案局教学点)2008年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山东大学文秘与档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依托山东大学雄厚的学术资源,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掌握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复合型高级文秘与档案管理人才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秘与档案毕业生适合到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部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档案管理、行政管理、文秘工作和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可从事新闻、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社会需求较旺,就业前景乐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文化宣传部门、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广电影视、新闻出版、计算机信息、网络动漫、旅游管理、体育休闲产业、文化产品进出口管理、文化金融业(文化投资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人才,就业空间十分巨大。这两个专业还特别适合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可为部队官兵的转业安置创造较大的空间。 二、授课方式及学历待遇 网络授课。不影响就业和工作,录取比例高。网络高等教育是国家继“函授”、“夜大”、“电大”和“自考”之后一种新的正规学历教育,由教育部审定国内部分重点综合性大学承担,面向社会招生,地方、军队在职人员均可报考,网络本科学历教育毕业生享受与国家承认的其他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一样的政策待遇。有关这一方面的详细规定,可直接查阅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中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问答》等文件。 三、报考条件 1、考生须具有专科学历(含全日制普通专科,以及自考、函授、夜大、电大、网络教育专科)。应届专科生在《学生报名信息表》和《承诺书》注明即可报考,9月份入学时提交专科毕业证审验。 2、高中起点的人员可先报考网络专科(二年),毕业后再报考网络本科。 3、考生年龄不限,原学专业不限,文、理、工科兼收。 四、入学考试、学制、学费及学历 1、国家统一规定入学考试科目二门:①英语。复习教材为《200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高起专入学考试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②大学语文。教材同上。 2、山东大学为主考单位,自主命题、阅卷,自主确定录取分数线。 3、专科升本科学制二年,每年学费3000元。 4、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山东大学本科学历毕业证书(网络教育)。 5、高中起点的人员可先报考网络专科,获得山东大学网络专科学历后,再继续学习网络本科。学制共四年,每年学费3000元。 五、报名地点及方法 1、2008年5月22日前到淄博市档案局培训教育科报名。咨询电话:3181299联系人:王汝玉 张晓洁 2、考生报名时须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近期1寸免冠正面彩色照片4张,须填写《学生报名信息表》和《承诺书》,并交纳考试费150元。《信息表》与《承诺书》从国家教育部网站或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站直接下载。也可到淄博市档案局培训教育科领取。 3、全国秋季招生统一考试时间:2008年5月31日。具体考试时间、地点见准考证。 六、考前免费辅导 报名者须首先填写《考前辅导简表》,考前辅导时间另行通知, 七、其它信息请参见淄博市档案局网站(www.zbda.gov.cn)、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www.history.sdu.edu.cn)(www.sdu.edu.cn)和山东文化产业网(www.sdci.com.cn)。未尽事宜,以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公布的全校各专业统一招生简章为准。 淄博市档案局 2008年4月2日 附件下载:2008/4/2/12071045657810.pdf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