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料编研>史料研究
浩气长存马鞍山

发布日期:2021-04-30 13:55:11 浏览次数: 字体:[ ]

      马鞍山,位于淄河上游,抗日战争时属淄川、博山、临朐、益都四县联合办事处所辖的口头区。该山海拔618米,在庞大的山座上矗立着一个巨大的石峰,石峰有东、西两顶,中间有道狭长的山脊相连,呈一凹型,远望形状如马鞍,故名之。石峰四面悬崖峭壁,东南角有条贴壁开凿的石阶,狭长陡立,形似天梯,上达南天门,这是通向峰顶的唯一道路,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发生了一场壮烈的战斗。淄博市淄川区档案馆馆藏的有关革命历史档案,记录了这场战斗的经过。


远望马鞍山

扼守天险

      1941年下半年,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敌人为了控制淄河流域,从而切断鲁中区与清河区、胶东根据地的联系,派兵占据了马鞍山,同时在周围村庄修了炮楼,设立了据点。

通往马鞍山顶端的唯一通道

      1942年春末夏初,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派以特务营长王法山和侦察科长刘锡琨为正副队长的7人精悍突击队,在两个排兵力的配合下,黑夜从马鞍山的西北部历尽艰险,攀上绝壁,奇袭了马鞍山,拔出了这颗威胁我抗日根据地的“钉子”。

      敌人不甘心失败,立即从外地增兵把山围起来,使用武力威胁和派人劝降的反革命手法,妄图夺回马鞍山。但是守山战士在主力部队的策应和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坚持斗争一个多月。敌人阴谋未曾得逞,最后灰溜溜地收了兵,并且把附近不少据点也撤了。由于我军以少数兵力控制着马鞍山,作为战略据点,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行动,支援了周边地区的斗争。

      1942年秋,日伪军纠集5万兵力,对鲁中区实行了更加残酷的“拉网合围”式大扫荡。马鞍山地区的主力部队为粉碎敌之合围暂撤离,致使马鞍山成了暴露在敌人腹地的前哨阵地。由于马鞍山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仍是我军的小后方,一些重伤员、干部家属陆续被安置在山上。其中有益、临、淄、博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冯毅之的父亲、妻子、妹妹和三个孩子共一家六口;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因在茶叶区遭遇战中负伤,锯掉了右腿,在山上休养,并担负守山任务;鲁中区党委组织科长李成式及伤病员40余人也在山上休养。而且山上少粮缺水,弹药不足,战斗力十分薄弱。

 马鞍山抗战时用过的水桶

浴血峰顶

      11月9日,日伪军扫荡沂蒙山区返回时包围了马鞍山,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马鞍山发起攻击。王凤麟带领几位负责人作了周密的战斗布置。

      敌人在临近马鞍山的孟良台、东坡和后峪岭等山上架起大炮直轰南天门和峰顶,数架敌机配合轮番俯冲轰炸,在飞机、大炮、重机枪的掩护下,大批日伪军向山上不停的冲击。在王凤麟的指挥下,山上的伤病员、家属、小孩、老人都行动起来,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杆枪阻击敌人。

      王凤麟拄着拐杖,靠在东顶制高点监视敌人,指挥战斗。眼见敌人火力太猛,他爬到下边一个石窝里,用他的英式狙击枪,从石洞孔瞄准敌指挥官和先头队,弹无虚发,骄狂的敌人一个接一个应声倒毙。守在南天门的谭克平,面对蜂拥而上的敌寇,将一块巨石顺着石阶小道掀砸下去,敌人脑浆四溅,鬼哭狼嚎。冯旭臣、冯文秀父女两人,也冒着弹雨,搬运石块,愤怒的投向敌人。


冯旭臣烈士

      战斗到黄昏,敌人丢下一串串死尸败兴下山。同志们击退了日伪军无数次进攻,结束了第一天的战斗。入夜,王凤麟命令战士按预定的信号击鼓鸣钟,向远在各个山头的同志们报告:马鞍山还是我们的。根据山下同志带来的情报,敌人已经将马鞍山及周围道路、村庄层层封锁,大家下定决心誓死坚守马鞍山。

      第二天,战斗更加残酷。敌人为了攻下马鞍山,调用30多辆汽车,从博山、莱芜、张店等地运来日伪军3000余人和大量弹药,加强了攻山力量。在附近几个山头上,增加了大炮、重机枪,飞机也增多了,一起向马鞍山狂轰滥炸,日伪军轮番冲锋。在激烈的战斗中,山上大部分人英勇牺牲了。没有打过仗的家属也表现的非常勇敢,自动地投入战斗。冯文秀在阵地上宣传鼓动,传递消息,救护伤员。冯旭臣冒着炮火的袭击搬石头、运弹药,还以“宁可死在炮火中,也不当俘虏”的誓言,鼓舞士气。后来,老人家在搬运石头时,不幸中弹牺牲。


冯文秀烈士

      战斗到下午,山上的弹药、石头已经快用完了,人员伤亡也很严重,而敌人的进攻却愈加猖狂,飞机擦着山皮俯冲轰炸,山前山后,山上山下,黑烟翻腾,石砾乱崩。狂轰滥炸之后,敌人张牙舞爪嚎叫着一次次涌上石阶小道,情势越来越严峻。关键时刻,王凤麟沉着指挥,鼓励大家节约使用石头,坚持到天黑。

      临近黄昏时,王凤麟见形势危急,当即命令通讯员从后山下山,向部队首长报告山上的情况。随之,又命令用布条拧成绳子把家属孩子顺后山崖壁先送下山,逃出一个算一个。不幸的是,冯毅之的大女儿转移中被炮弹炸死,二女儿、三女儿跟妈妈顺布绳下滑时摔到了山下遇难,后面下去的人,也同样遭遇了不幸。


王凤麟烈士

      终因寡不敌众,南天门失守了。但东西两峰顶上的同志们继续同敌人顽强战斗。这时王凤麟又中一弹,倒在血泊里,见一群敌人向他扑来,他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对着自己开了枪,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腿部已受重伤的冯文秀见此情景,毅然跳崖捐躯。刘厥兰把最后一枚手榴弹投向敌人,也从崖上跳下去,由于树枝的托挂而幸免于难。

 
日本昭和18年《跃进之日本画报》对1942年马鞍山战斗的记载

浩气长存

      马鞍山保卫战的枪声停止了,但烈士们的英魂必将浩气长存。敌人调集了百倍于我的兵力,虽然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侵占了马鞍山,但却被击毙师团参谋长以下官兵100余人,伤残更不计其数,而且夺得的也只是一座空山。马鞍山保卫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抗战史上的悲壮一页。

      1943年2月17日,《群众报》以《壮烈的马鞍山保卫战》为题,载文歌颂为保卫马鞍山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士们,号召“山东千百万军民,誓为他们报仇”。

      1944年12月6日,鲁中军区首长选派王凤麟烈士生前警卫员石洪生和吴炳言等4人组成侦察小分队,化装成送炭老乡,由镇后村村民桑学民带路,以上山送炭为名于拂晓时抢登至马鞍山南门,乘伪军开门之机冲入敌巢,一举将正在熟睡的伪军30余人全部俘虏,一枪未发,智取马鞍山,洒满烈士鲜血的马鞍山重新回到人民手里。

      1945年7月7日,博山县政府在马鞍山建起纪念碑,碑通高210厘米,呈六棱形,刻有鲁山区专员徐化鲁题写的“气壮山河”,博山县县长毛梓材的《马鞍山抗日烈士赞》题词,介绍马鞍山战斗的碑文,以及27名烈士的姓名。


1945年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的纪念碑

      1977年12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马鞍山抗日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当地政府为纪念碑加筑了水泥结构的护碑亭,整修了上山台阶、护拦及山峰的掩体、指挥所遗址等。

      1985年4月3日,原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题写的“马鞍山抗日遗址” 崖壁刻石揭幕。在马鞍山主峰的多处悬崖石壁上还镌刻了廖容标、冯毅之、钱钧、李伯秋、吴瑞林等的题词和诗词。

      2004年6月,当地党委、政府筹资近200万元,在马鞍山上新修建了纪念碑和上、下两层的纪念馆,并请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为马鞍山抗战纪念碑和纪念馆题字。同年,被山东理工大学定为对在校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德育基地。

      2006年4月1日,马鞍山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

 
1946年鲁中行署赠给冯家的门匾


民政部批准冯旭臣为革命烈士的证书

    【参考资料】

      1、《中共淄川地方党史》第一卷(2008年11月,中共党史出版社)

      2、《中淄川地方党史大事记(1921——1949)》(1989年8月,山东人民出版社)

      3、《壮烈的马鞍山保卫战》:原载1943年2月27日《群众报》第二版。(出自1985年4月淄博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辑的《难忘的八年抗战》)

      4、《史鸿生等四英雄三弹攻克马鞍山》:原载1944年12月15日《大众日报》第四版。(出自1985年4月淄博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辑的《难忘的八年抗战》)

      5、冯毅之:《马鞍山战斗与我的一家人》(载于《山东文史资料》第九辑)

      6、《马鞍山保卫战》、《智取马鞍山》:载于《淄博解放史料汇编》(淄博市人民政府烈士事迹搜集编写办公室1983年12月编印)

      7、日本昭和18年《跃进之日本画报》第八卷第五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